中国的脱贫智慧丨搬出大山天地宽 ——昭通市易地扶贫搬迁综述
此外台湾中兴大学的王庆光教授长期研究荀子,他年龄与我们差不多,去年他送我一本新书——《荀子与齐道家的比较》,是讲荀子与黄老关系的。
洎乎宋儒以降,更惑于佛老之说,莫不倡言觉斯民以治天下,至于以满街皆圣人为鹄的。31 参见曾亦、郭晓东:《春秋公羊学史》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172-1189页。
尤其自晋以后,历朝更是声称以礼入法,则法律的儒家化,本身就体现了礼、刑的合一。立律之周详精细,无处不到,可谓至矣。20 孔门中仅部分弟子有治国经验,而子路、冉有乃其著者也。据《汉书·刑法志》载,死罪决事比万三千四百七十二事,颜师古注云:比,以例相比况也【28】。今有王父命、父命二事,则必从尊者断之。
然则《春秋》,汉之经,孔子制作,垂遗于汉。就沙里亚法而论,儒家自修身以至平天下的种种法度,皆属于律法的范围。但更加了不起的是,孙子同时还是一位清醒的现实主义者。
运用《孙子兵法》也必然是炉火纯青、出神入化。但是,对这些兵学原则,又不能过于迷信,亦步亦趋,而必须结合新的状况,针对不同的对手,根据不同的条件,灵活机变,出奇制胜。《孙子兵法》当然讲谋略,提倡上兵伐谋,以谋制胜。这是与光强调谋略,将瞒天过海借刀杀人顺手牵羊混水摸鱼趁火打劫之类阴谋诡计奉为圭臬的《三十六计》有着云泥之别的。
这六个方面结合起来,读懂《孙子兵法》肯定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而忘了自己的对手乃号称曹魏五虎上将的宿将张郃,人家走过的桥比自己走过的路还长,吃过的盐比自己吃过的米还多,若不玩《孙子兵法》,尚不至于败得如此不堪,而拘泥《孙子兵法》的教条,则输得惨到自己的命都给搭进去了。
更为重要的,它已超越了单纯的军事领城,而具有了哲学意义上的普遍性价值。全书从战略运筹、战争预测(《计篇》)起步,经战争准备(《作战篇))、运用谋略(《谋攻篇))、发展实力(《形篇》)、创造有利态势(《势篇》)、灵活用兵、争夺先机、因敌变化而取胜(《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到解决处军相敌(《行军篇》)、利用地形(《地形篇》)、掌握兵要地理(《九地篇》)、实施火攻(《火攻篇))、搜集情报、以资决策(《用间篇》)等具体的战术问题,始于知彼知己,又终于知彼知己,恰好规划了一个完整的战争程序,其篇次结构序列设计,注重于按用兵制胜的要领与方法加以逻辑展开,以战争规律性为立足点。其思维的整体性和思辩的深刻性在先秦诸子中也是罕有其匹的。在孙子看来,兵法的许多基本原则,如高陵勿向,背上勿逆围师必阙,穷寇勿迫之类,是无数次战争经验与教训的沉淀积累,是千万人用鲜血与生命换取的结晶,自然应该充分尊重,加以借鉴和传承。
这显然是一种偏颇的识见。来源:中华读书报 进入 黄朴民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孙子兵法 。但是《孙子兵法》更是注重实力建设,认为实力是基础,无实力作后盾,则谋略无所施展其作用。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称之为求全文化,追求万全,争取圆满,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
《孙子兵法》的灵魂,在于强调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应该说,孙子这种剑走偏锋的思维方式充满深邃的哲理精髓,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其所体现的精神旨趣,正与孙子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的理念相吻合。
别人提醒他山上无水源,若遭敌军包围,就容易陷入不战自乱的困境,他亦拿出《孙子兵法》的话来为自己作支持,置之死地然后生,投之亡地然则存。如既强调健全法制、制定规章的重要性,修道而保法,又主张超越法纪、超越制度,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
总之,要真正读通这部兵学经典,第一是必须回归原典,真正了解和把握《孙子兵法》近6000字的含义、思想内容、逻辑体系。《孙子兵法》是一部成书于2500年前的兵学著作,它之所以在今天还为人们热爱、阅读,自是其拥有独特的魅力,具有时空的超越性。《孙子兵法》是中国最为杰出的兵学著作,被人们尊奉为武经冠冕、百世谈兵之祖,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读《孙子兵法》的重中之重,就是发掘和借鉴它的思维方式,为提升自己的能力创造条件。像在理想层面的求全和在操作层面的取偏,就是孙子朴素辩证思维理性的表现之一。《孙子兵法》十三篇中,孙子提到全的地方多达十余处,如知彼知己,胜乃不殆。
正因为孙子早已将这层关系明了于胸,所以他在高举全胜这杆大旗,理念上汲汲追求万全之策的同时,在具体操作的层面上一直磨砺战胜这把尖刀,注重取偏的实效,特别强调突出重点,剑走偏锋,主张集中兵力,发挥优势,寻找突破口,各个击破,在此基础上扩大战果,克敌制胜,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这里,《孙子兵法》所揭示的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提倡既要尊重客观实际,遵循客观规律性,又要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孙子希望人们学习兵法,但他的终极宗旨是期盼人们在学了兵法之后忘掉兵法。这种善于反向思考事物利弊得失的思想方法论,无疑是《孙子兵法》一书留给我们的最佳资源。
这在今天也是很有价值的。它的很多合理内核,直到今天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不仅对现代军事理论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大借鉴意义,还渗透到军事以外的领域,对商业竞争、企业管理、外交谈判、体育竞赛等也有深刻的启迪。
没有规则,就是最高的规则。表面上对立的事物,合在一起恰恰能成为最大的合理,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一正一反谓之道。从本质上讲,《孙子兵法》是一部哲学著作,是一种思想方法论,充满哲学启迪与人生智慧。第六,也是最为重要的,是有重点地学,体认它辩证能动的思维方法,掌握它的超常思维、逆向思维,增强我们的聪明才智,在人生事业中争取主动权,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要放开视野,以深厚历史文化知识作为支撑,避免出现将伐交误读为从事外交角逐之类的问题。在孙子的心目中,没有规则,就是唯一的规则。
既肯定爱护民众,关心民众的必要性,视卒如爱子唯民是保,又反对无原则的爱民、汲汲于讲求廉洁奉公,认为廉洁爱民会成为导致军队覆灭、国家危亡的祸因。前后十三篇逻辑严谨,层层递进,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对战争的平时准备,战略计划的制定,战役程序的组织,战术手段的运用,以及行军、保障、各种地形条件下的作战行动及特殊战法都做了层次分明、前后贯通的阐述。
换言之,孙子已清醒地认识到,一味追求万全之策是不现实的,事实上很难有真正的万全,更不应为追求万全、争取圆满而患得患失,瞻前顾后,投鼠忌器,优柔寡断,以至于错失战机,与成功失之交臂。所以,它主张先为不可胜,强调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胜兵若以镒称铢。
所谓形兵之极,至于无形。第四要比较地学,跟其他兵书如《司马法》《吴子》《六韬》《黄石公三略》等兵学名著进行综合对比地学习。其三,是要坚持理解经典价值的超越性原则。在这样的求全文化氛围笼罩之下,孙子同样对全情有独钟。
曾有人这么认为:十三篇结构缜密,次序井然,固有不能增减一字,不能颠倒一篇者(蒋方震等《孙子浅说·绪言》)。用岳飞的话讲,就是阵而后战,兵法之常。
在某种程度上说,这话不无道理。由此可见,在兵圣孙子那里,理想上求全与操作上重偏是高度统一的。
其次,是要坚持认识经典要义的灵活性原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战胜对手,前提是做强、做大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